2024年12月30日

“生一个更好的宝宝:辅助生殖技术及其社会与伦理问题”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由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深圳研究院主办的“生一个更好的宝宝:辅助生殖技术及其社会与伦理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2月28日在中国上海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的策划与主题设置缘起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罕见病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实验室负责人董咚教授与复旦大学朱剑峰教授长期在生殖领域的跨学科团队合作,得益于香港研究资助局和国家社科基金等多个研究项目的资助。

会议邀请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专家,与会者共同深入探讨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伦理和文化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1.jpg

港中大深圳研究院执行院长林煌权博士致辞

港中大深圳研究院执行院长林煌权博士首先致辞。他谈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始终致力于研究现代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深刻互动,并对此抱有极大的热忱。在研究院的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的董咚教授设立了罕见病真实世界数据实验室。该实验室长期关注罕见病群体相关的问题,从社会学视角深入探讨这一群体的独特需求与挑战,并进一步将研究延伸至生殖技术领域,特别关注辅助生殖技术在罕见病群体中的应用及其潜在影响。”

2.jpg

复旦大学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潘天舒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潘天舒教授随后也进行了致辞。他对两校研究团队多年来在生殖领域的跨学科合作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的合作方向和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为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会议的主题聚焦于低出生率背景下辅助生殖技术在中国社会的应用及其广泛影响。作为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辅助生殖技术为众多面临生育挑战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在解决不孕不育问题、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方面展现出关键作用。然而,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领域也伴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社会与伦理问题。

例如:胚胎操作引发了关于生命起点和人类干预自然的伦理争议;不孕治疗过程中对女性身体和心理的潜在影响成为重要关切;技术使用的高昂成本则可能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尤其是在生育权和公平性问题上的讨论愈发突出。同时,随着遗传筛查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设计婴儿”的潜在风险与伦理挑战也表现出日益浓厚的担忧。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确保其应用能够公平、负责任且可持续,是社会必须面对的关键议题。这需要科学界、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深入探讨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和伦理框架,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固的基础。

3.jpg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 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董咚教授主持发言

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董咚教授主持。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马晓玲主任、复旦大学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剑峰教授与上海市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欧盟-中国研究伦理项目负责人朱伟教授受邀为本次学术研讨会作主旨发言。他们分别就辅助生殖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对于亲属关系和临床以及研究伦理带来的挑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回顾。

4.jpg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马晓玲主任主旨演讲

5.jpg

复旦大学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剑峰教授主旨演讲

6.jpg

上海市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欧盟-中国研究伦理项目负责人朱伟教授 主旨演讲

在论坛环节,复旦大学丁玫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刘佳琪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蒋睿博士、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李佳钰博士以及博士生陈达仁分别分享了各自的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报告涵盖了辅助生殖技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实践与影响,为与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与宝贵的学术洞见。 

本次学术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了医学临床专家分享他们在辅助生殖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来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陈军玲、李丽斐、马晓玲、唐荣欣、王丽艳、王琳、熊诗诣、徐于睿、殷丽学、张爱萍和赵小东十一位专家参与了圆桌讨论。各位专家就各自在诊室中遇到的典型个案进行了深入分享与探讨,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视角和实践经验,也为辅助生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路径带来了新的启发。

会议最后特别设置了辩论赛环节,以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熊诗诣医生分享的临床个案为基础,与会专家分为两组,围绕“支持在该个案中患者选择使用PGT技术”和“反对在该个案中患者选择使用PGT技术”两个主题展开了激烈而精彩的辩论。辩论不仅深入剖析了临床实践中PGT技术的伦理和医学争议,也激发了对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范与患者选择权的更深层次思考。

 7.jpg

8.jpg

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有两个重要目标。首先,搭建一个促进东西部地区学术与实践交流的平台,为缩小区域健康差异、提升整体医疗水平贡献智慧与力量。其次,构建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研究交流平台,汇聚来自医学、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从业者,共同探讨辅助生殖技术的技术进展、应用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与伦理问题。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平台推动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激发更多创新性的思考与研究,为辅助生殖技术的合理应用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9.jpg

有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罕见病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罕见病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实验室专注于罕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疾病负担研究,深入探索患者旅程中的关键阶段与需求,助力制定更加精准的支持和干预措施。实验室也致力于构建多学科视角下的罕见病患者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库,开展综合社会调研,采用混合方法设计,以定量研究为核心,结合前期定性研究的成果提供理论支持与研究假设。实验室负责人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董咚教授,研究团队现有博士后2人,助理研究员3人,博士生6人,来自于医学、公共卫生、社会学、人类学和大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的背景。

 

(致谢:本研讨会的内容设计与组织是基于香港研究资助局早期职业计划(ECS)项目《制造更好的婴儿:中国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的民族志研究》(项目编号:24608322)以及国家社科项目《生殖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1BRK015)的研究成果完成。在此特别感谢项目支持与相关参与者的贡献。)